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是"数字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凸显了数字技术与应用的创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基础运营商和基础设施企业,作为产业链主导角色,是数字创新发展的实践者、引领者,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应用创新,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信息社会建设,助力可持续发展。过去一年,基础运营商和基础设施企业推出多项创新实践,《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通过编辑提名,从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可持续发展应用与实践、市场影响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遴选出2024年世界电信日编辑选择:数字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运营先锋。

“船脸”识别技术应用
运营者: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中国联通数科公司与威海市委、市政府及海洋发展局共同探讨出了渔船的“双斗同显、双脸同验”解决方案,利用联通数科的AI能力在业内首创船脸识别技术,创新研发“渔政核查核录”系统。2021年5月,联通数科AI团队在经过实地考察后,迅速制定出数据采集、算法架构、模型训练和部署等实施方案。在威海联通和渔港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同年9月,“渔政核查核录”系统已初具雏形,先在威海远遥渔港进行试运行,效果得到认可后,逐步推广到了文登、荣成、乳山各个下属区县的渔港。
编辑评价:“渔政核查核录”就像是港口的神经系统,精准地处理着每一条数据,确保每一艘渔船都能在5分钟内识别“真身”,为提升威海市渔政智慧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开创新篇。
深圳城中村5G网络信号升格
运营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项目介绍:深圳城中村承载了约60%的常驻人口,但是城中村楼宇密集,无线网络部署困难,城中村居民、外卖小哥的用网感知不好。如何尽快提升城中村5G用网体验,让广大城中村居民都能享受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功,成为深圳移动一直在努力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传统居民区5G网络覆盖方案以RRU外接射灯天线为主,工程部署复杂、上下行体验差。针对5G城中村网络覆盖短板,深圳移动联合华为攻坚克难,通过部署5G创新杆微站方案,实现下行体验提升1.4倍,上行体验提升2.1倍,有效提升了城中村居民的5G用网体验与生活品质,满足用户5G新直播、通话、新视频等泛在千兆5G用网极致体验的需求。
编辑评价:过去,城中村因其复杂的建筑环境和密集的人口分布,一直是通信网络覆盖的难点,而选址难更是城中村通信基站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圳移动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通信基站进行升级扩容、射频优化,大幅度提升了城中村通信网络信号稳定性和信号质量,切实为居民的信号保障提供了有效助力。
上海施耐德5G绿色智能制造工厂
运营者: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
项目介绍:上海联通携手施耐德电气团队结合上海施耐德低压终端电器有限公司创新实践,基于首创的5G多园区+轻量化5G C下沉专网,实现用户面、控制面均不出园区的高安全性,打造了一套模块化、平台化的5G应用建设体系。该项目创新性地将5G技术融合到智能制造场景中,实现全球首个商用5G LAN场景落地,并基于5G LAN打造5G+PLC柔性生产新模式,实现PLC利用率提升85%,推动5G与工业控制深度融合,打开了基于5G的IT和OT融合路径。
基于厂区5G专网,该项目进一步规划并落地了多个具备业务特色的场景应用,包括基于5G+天眼的辅助管理、5G+数字孪生的智能决策等应用建设,实现了设备的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管理,将业务效率提升了45%,降低采购及人工成本约20%,构建了完整的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成为打造绿色工厂的典范。
编辑评价:该项目是5G技术由生产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控制环节深化拓展的成功实践,将为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生产形态带来深刻变革。施耐德电气作为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其创新5G工厂的建设将影响其整个产业链向5G方向转移,帮助整个产业链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链效率提升与绿色减排。
5G-A示范营业厅
运营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5G-A是5G向6G发展的关键阶段。江西移动在南昌的中国移动红谷滩会展路营业厅,开通三载波聚合(3CC)组网,在营业厅内专门布置了“万兆速度 比快更快”5G-A体验区域,用户可以亲身体验到在5G-A网络支持下的新通话、云手机、裸眼3D等应用。支持5G-A的手机终端已经陈列在柜台售卖,手机界面可见5G-A信号标识。通过现场比对,同样一部电影,在5G-A网络支持下的手机下载完毕仅需5秒,相较5G手机的下载速率大为提升。在营业厅裸眼3D展示区,5G-A网络可有效保障咪咕视频中3D内容流程传输,手机终端实现3D观影效果。
编辑评价:3CC通过将2.6G(100M+60M)和4.9G(100M)频段三载波组网,可实现260M可用超大带宽。5G-A示范营业厅助力推进5G-A商用部署,将为越来越多的数智产品应用场景提供坚实的支撑。
车联网算网一体化调度平台
运营者: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车联网算网一体化调度平台依托中国联通算网能力,构建中心-区域-边缘协同的车联网算网基础设施,形成面向全国的运营算网服务能力,支撑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在如何解决车联网算网及应用感知,跨域切换,以及算力网络在如何赋能车联网的应用场景等关键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提出1个全国服务架构,构建1个车联网算网一体化调度平台,打造5个领先的技术方案和多个行业首创的应用场景方案。平台已通过泰尔实验室权威评测。
编辑评价:车联网算网一体化调度平台实现对车联网算网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纳管,提供算力资源的编排、调度、感知等基本功能。该项目团队在行业首次提出构建车联网算力网络,支撑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发展,并自研了行业首个车联网算网一体化调度平台,攻克算力网络赋能车联网的行业难题。
北斗高精度定位赋能城市交通管理应用
运营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5G+北斗”融合能够形成高精度定位传输技术,在针对“位置”和“时间”变化有极高要求的众多行业领域点亮新的应用场景。2020年,中国移动发布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目前,在多领域已形成可持续发展应用与实践探索。在交通运输监管领域实时追踪和分析交通行业运输车辆的位置数据和车道数据,实现有效的车辆调度和交通精细化管理;在公安交通管理领域优化路口交通信号灯配时、预测交通拥堵、规划出行路线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智能导航与自动驾驶辅助领域,提供智能化车道级定位的导航服务;高精度授时方面,中国移动北斗模组含有高精度时间信息,可为包括路口交通信号机在内的泛交通物联网设备进行校时。
编辑评价:中国移动首次实践将“5G+北斗”两者进行融合,北斗解决高精度授时和开阔空间高精度定位问题,5G解决数据高速传输和卫星遮蔽区域高精度定位问题。5G+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应用,助力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低成本城市管理。
公共算力服务平台
运营者: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
项目介绍:随着某省算力建设进展,逐渐出现了算力资源多建设主体,一体化协同运营困难、供需不对称、资源供给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项目方案主要如下。(1)统一运营门户。搭建一站式服务,即取即用的统一运营门户。(2)多云纳管平台。(3)算网大脑平台。通过部署移动云算网大脑,实现智能调度全域资源,调度能力万级/分钟;基于算力地图、客户反馈、成本等多要素实现最优策略资源订购。通过服务视图、资源视图及指挥调度驾驶舱,助力政府实现在网算力纳管和智能化调度。实现“一点建设、服务全省、支持全国”的算力公共服务能力。
编辑评价:通过在本地搭建该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当地政府发挥算力资源调度优势,助力当地对高精尖公司企业进行招商引资,提升当地数字化产业链发展。同时,通过搭建该平台,可以实现对全省乃至全国进行算力供需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其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
运营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聚焦“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采用业界先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架构,规模引入GPU扣卡模组、高速无损网络、冷板液冷等多项新技术,实现智算与通算资源协同,打造统一的技术底座,构建统一的运营体系。与此同时,该智算中心还部署了约2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智能算力规模高达6.7EFLOPS,支持万张AI加速卡互联并行训练,是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
编辑评价: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快速赋能交通、医疗、教育、能源、金融等行业大模型训练,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座与强劲引擎,带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FTTR+全光家庭存储云龍套餐服务
运营者: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项目介绍:河北联通将积极拥抱家庭云及AI时代,深入挖掘云端与AI技术的巨大潜力,创新推出了云龍套餐,该套餐基于华为iFTTR 星光F50,为用户提供家庭本地存储服务,实现了存储的普遍化;同时,联通看家服务也实现了“终端+云存+AI应用”的全面升级。
编辑评价:河北联通在全屋光宽带领域具备全球领先的能力,用户数稳居全国首位。不仅为用户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还为他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与经济价值。云龍套餐对用户的生活工作体验带来了显著的改善,让网络传输更为流畅,极大地提升了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和体验。
“一码到底”创新应用
运营者: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项目介绍:“一码到底”是将资源资产编码做为资产实物唯一的“数字身份证”,设备采购出厂时分配唯一编码,贯通采购、仓储、工程建设、转资、运营、维护、处置等资产全生命周期,实现对资产归一化、高效化、数字化管理,信息及时共享,辅助机器扫码,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精准性。“一码到底”整体框架应用物联网技术,各业务领域功能模块化组合,实现对资产端到端全流程精细化、高效化、数字化管理。
编辑评价:一码到底以“小切口”支撑“大格局”,以“小标签”实现“大应用”,“贴码”的结束是数字化管理创新应用探索的开始,实现一码到底在生产经营不同领域的深度延伸。